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浙江农林大学“生态育人,育生态人”的办学理念,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公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徐曦老师的带领下前往璞心生态农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并且在为期五天的社会实践后得出了一系列成果。以下是部分重要成果的展示。
农业农作组:
小组成员调查了当前农场的灌溉系统和种植系统,总结种植经验,又组织大家对试验田进行垦荒和种植,同时还对试验田及其周边非永农地块做了一个长期规划。
农场现有老虎潭、地下深水井和雨水三种灌溉水源,其中老虎潭为主要灌溉水源。除灌溉水渠外,农场还修建了大量蓄水渠用于收集雨水。值得一提的是,灌溉水渠与蓄水渠并不连通。原因是农场正处于发展阶段,部分新土地存在农药、化肥残余,而农场又坚持不使用任何化肥、农药,为防止农药、化肥残余污染旧土地,于是将硬灌溉水渠与蓄水渠分隔开。
水田的灌溉状况与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有较大关系,农场通过抽水泵将老虎潭的水经由硬质水渠输送到水田处,通过水渠上的数个水闸控制水分,从而增大产量。
生物调查组:
小组成员将该场地设计定位为一个户外探索基地。作为一块废弃已久的农田,成员们思考更多的是该场地的生态属性,即该场地如何再次回到自然状态以及如何处理它和人的关系。在此前提下,可以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加快该场地再野化的进程,通过不断地演替,让自然和植物去改善场地情况。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自然体验也会反哺给参与演替的修复者,达到疗愈身心的效果。
社会经济调查组:
该组成员调查农场的经济状况、人力组成、社会关系资源,以及个人面临的挑战和希望等。以下截取人力组成方面成果进行展示。
由于采用传统的农耕方法,稻田与菜地的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主要雇佣60-70岁、受教育时间2-3年的男女性从事农业劳动。其中长期劳动力约为十几人,且均为本镇人,他们长期从事农业耕种,负责农忙时运秧管理,菜地管理采摘、除草、施肥。其中短期劳动力约二十几人,来自德清、东林、莫干山等附近地区,负责拔秧、插秧的劳动。
随着农场的扩大、机械化逐渐增加,被雇佣者的文化程度逐渐增高,年龄减小,长期工也不仅限于当地的劳动力。
管理线上的运营员工则多为先前在城市工作、对有机农业食品感兴趣、来本地做过几次义工的人群。他们的年龄在30-50岁不等,受教育程度较高,出于对生态农业的喜爱,选择长期工作于此。
景观调查组:
小组成员主要根据无人机测绘图进行农场景观要素的解译和底图制作。
文字/柳紫薇 施逸飞 李青榄 饶紫晨 刘依彤 胡骏 吕喆 陈鹏伟
图片/施逸飞 李青榄 吕喆
初审/徐曦